冬奧會催生動力和活力,儀器儀表行業準備好了嗎?

2022年春節之后,一場冬奧會掀起了全國人民的熱情。
許多人說,它展現了大國的自信與風采、活力與友善。
伴隨著冬奧會的完美落幕,北京冬奧會已經為多個產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。
儀器儀表產業,同樣受益匪淺。
“冰絲帶”和“冰立方”中,針對溫度、濕度、PM2.5濃度、應力、風壓、位移等各大參數的監測與控制,5000多枚自主研發的傳感器遍布于各個角落;
場館之外,OCEC分析儀、水溶性離子分析儀、質譜儀,及搭載各種儀器儀表的走航車、水質監測船等,為賽事期間空氣質量、水源地水質保駕護航;
還有配備了溫度傳感器、濕度傳感器、風傳感器等采集環境信息的傳感器系統的“智能小屋”,被譽為“防疫神器”的無線電子測溫計等等,不勝枚舉。
在如此龐大的盛會中,身為工業生產“眼睛”的儀器儀表,存在感可能略顯不足,但從來不會也不曾缺席。
這個在錯綜復雜國內外形勢下日漸火熱的產業,無疑正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。
產業任重道遠
曾幾何時,提及儀器儀表,人們脫口而出的幾乎全是享譽全球的國外品牌,國產品牌大多寂寂無名,在中高端市場無立錐之地。
有用戶坦言,寧可花費更高的價格購買進口儀器儀表。
儀器儀表有多重要?
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,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局的一份報告顯示:儀器儀表僅占工業總產值的4%,但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超過60%。
科技創新離不開高端儀器儀表,突破卡脖子技術,勢在必行又任重道遠。只是,冬奧會賽場上的競爭激烈如斯,儀器儀表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?
有人把儀器儀表的研發比作一場馬拉松,歷史悠久、實力雄厚的國際品牌,個個都是專業級選手,且早已上路,發足狂奔;縱觀國內儀器儀表企業,還在熱身階段,步履維艱。
差距之大,可見一斑。
說起來,2010年我國制造業規模已經成為全球第一,是唯一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,儀器儀表的行業規模、產品品種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為數不多的“頭部選手”。
然而,供需差距明顯,進出口逆差持續上升;工業軟件和高端產品大部分被國外產品壟斷;產業基礎保障能力薄弱;自主創新能力疲弱;行業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等諸多短板,使得產業發展不盡如人意。
公開數據顯示,2021年1~10月儀器儀表行業進出口總額為879.76億美元,同比增長17.03%,其中進口509.7億美元,同比增長14.51%,出口370.06億美元,同比增長20.07%,貿易逆差為139.63億美元。
我們一直擔憂卻又不得不受制于“芯片荒”,相較之下,儀器儀表行業受掣肘的程度,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好在,國產儀器儀表的發展迎來了新的“春天”。
政策加碼不斷
市場環境嚴峻復雜,儀器儀表行業的穩步發展,離不開國家利好政策的大力扶持,涵蓋財稅金融、營商環境、公共服務等多個層面。
《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》《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》《戰略性新型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》《戰略性新型產業分類》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》《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》……
受益于此,產業發展規模再上新臺階,行業發展成果令人欣喜。
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打破國外壟斷,實現國產替代;部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點產品形成產業化能力,并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;傳統優勢產品也實現轉型升級,在國內外市場維持競爭優勢。
以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裝置及儀表在流程工業應用為例,控制系統、安全儀表、溫度、壓力、物位、 流量等系列產品的競爭力明顯加強,差距不斷縮小。
尤其是進入“十四五”以來,從中央到地方不斷釋放政策紅利,讓這個久違的“春天”增添了更多暖意。
儀表堂堂對此有過多次報道——
如主席令(第一〇三號)顯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》修訂通過,大力推動國產儀器儀表采購;
如工信部、發改委等8個部門正式印發了《“十四五”智能制造發展規劃》,對智能制造全面部署,大大強化了儀器儀表技術的研發,拓展了儀器儀表設備應用深度與廣度;
如多部門聯合發布《關于加強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要加強先進測量體系建設,勢必推動儀器儀表行業的高速發展;
再如工信部、科技部、環境部聯合印發的《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(2022—2025年)》,在核心技術裝備攻關等多個方面對儀器儀表形成實質性利好……
在這場“馬拉松”里,國家層面送來了能量十足的“助推器”,接下來就要看“參賽選手”的精彩表現了。
企業仍需努力
不少行業專業人士表示,以新基建、新需求、國產替代為契機,以中央與地方政策為驅動,結合新冠疫情、全球化、經濟中心轉移等錯綜復雜的大環境,中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頗值得期待。
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在《2021年第四季度儀器儀表行業運行情況分析》中指出:
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行業主要服務領域基本面情況良好,下游行業市場需求的上升大大助推了行業的高速發展;中高端產品國產替代有明顯進展。特別是部分行業企業經過多年積累蓄力,取得長足進步,技術水平、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得到較好改進,有的已經實現了國產替代的突破,部分代表性國產產品已接近厚積薄發的臨界點,市場典型用戶對國產產品的認識和經濟適用性的接受程度大幅提升。
此外,國家統計局1月27日發布的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情況顯示——
2021年,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7092.1億元,比上年增長34.3%;其中,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儀器儀表制造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57億元,同比增長11%。
“由于我國將增強內循環建設,內需拉動將成為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?!鄙虾x器儀表行業協會秘書長武麗英說。
市場偌大,東風強勁,國產儀器儀表企業要做的,除了認清形勢和承認差距,還需要鍛煉出壯碩的翅膀。
也只有如此,才能飛得更遠、更穩、更有力,真正把技術做起來,把產品做出來,把市場搶回來!